科普及其相关概念
发布时间: 2015-12-17 浏览次数: 1547

 

一、科普的内涵 

    在我国,科普是“科学技术普及与推广”的简称,也就是说科普“不仅要普及科学知识,而且要普及应用技术”。 纵观科普事业,可以看出我国科普工作大致涵盖了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进行科学技术宣传;第二,通过学校教育传授科学技术的基础知识;第三,围绕国家经济建设这个中心,通过职业培训,传授推广生产中的实用技术,即科普宣传、科技教育和科技服务。 

    随着科学普及日益成为一项社会化系统工程,如果将科普简单理解为“技术传播”或者“科学文化普及”已经不够全面或者不合时宜。因此,规范科学普及势在必行,科学需要以最真实的形态与公众互动。 

    科学普及就其内容而言,除了普及具体的自然科学、技术科学与社会科学知识外,更主要的是传播科学方法、思想、精神,培养公众科学兴趣,激励公众理解科学、促进全民参与科学、进行科学决策。基于以上理解,可以将科学普及分成三个层面:科学共同体内部之间的交流;科学与其他文化之间的交流;科学共同体、科学相关政府管理部门与公众之间的交流。尤其是对 “科学与公众之间的交流”应给予特别的关注,将其作为科学普及的核心内容。 

二、“传播”与“科技”结合的三阶段  

    根据科学普及事业的社会化过程,可以将其分成三个阶段,即传统科普、公众理解科学、科学传播三个阶段。 

    1. 传统科普 

    传统科普阶段是以牛顿力学和蒸汽机车的广泛应用为标志的第一次科学技术革命为标志,距今不过一个多世纪。中国科普活动从1950 年开始纳入政府体制,并建立从中央到地方县一级的专业科普系统——各级科协。当时的科普目标定位于提高公民科学素养,提高劳动生产技能,提高综合国力。科学技术知识普及基本上属于政府的单向传播,自上而下,传统科普缺乏互动性。 

    2. 公众理解科学  

   “公众理解科学”(PUS)指非专家对科学问题的理解。20世纪80年代,成为公众理解科学的“爆发期”。英美等发达国家带动起以“科学共同体”为主导的科学大众传播活动成为主流。公众理解科学的背景主要源于全球性能源危机、环境破坏、灾难性事件,科学技术带来的负面效应开始在社会层面和公众层面显现,引发信任危机。英国皇家学会对这个概念涉及到的三个词,即“公众”(the public)、“理解”(understanding)和“科学”(science)进行了界定。科学包括数学、技术、工程和医学,指对自然世界的系统考察以及对由此考察所得之知识的实际运用。“理解”不仅仅包括对一些科学事实的了解knowledge,还包括对科学活动及科学探索之本性的领会comprehension)。公众主要指大多数非科学人士。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对公众进行划分,对于每类成员,关于公众理解科学的重要性,存在不同的理由,并且要用不同的手段去实现这种理解。  

    3. 科学传播  

   “科学传播”是科学、技术、医学、农学、工程等传播的简称。虽然难以给“科学传播”下一个普遍接受的定义,但专家学者们也做出了相关尝试。翟杰全认为,科技传播是指科技知识信息通过跨越时空的扩散使不同个体间实现知识共享的过程。它承担着把科技知识从其拥有者传送到接受者,使接受者了解和分享到同样知识信息的任务。李大光认为,科学传播是人类的科学研究成果有意或者无意地、按照适宜的地理条件、文化模式、政治经济模式、社会群体之间进行交流和传播的行为。相比于前两个阶段,科技传播逐步向“公民立场”转型。在民主化、网络化的今天,公民能通过各种媒介更好地与政府、科学机构互动。科技普及由少数人的事业变成了一项社会化系统工程,开始朝“科学智库”的方向发展。受众是科技传播的受体,但不是唯一的传播效果体现者。“后科普”时代的科学决策对于民族、国家乃至整个人类利益诉求都显得至关重要。 

    现代科学技术传播的定义说明了以下几点:一、科学技术的民主化;二、传播方式的复杂化与多元化;三、科技传播考虑到社会文化的多元化特点;四、现代科学技术理念与本土知识的结合;五、社会与公众对研究过程的参与。 

    综上可以看出,科学普及经历了从“传统科普”阶段到“公众理解科学”和“科学传播”阶段的过程。当前,开展科普工作,应当突破传统科普的单向传播的特点。公众理解科学和科学传播强调科普是一种双向交流过程,科普工作者不应再把公众当作空瓶子,只是单向给予,而要与公众建立起平等对话的关系,相互交流,平等合作,重视公众对科学的认识特点和看法,采取公众易于理解、接受、参与的方式。科普不是公众消极的“接受”,而是积极地“参与”的双向互动的过程。 

三、公众的科学素养  

    科学素养一词源自英文“scientific literacy”,指的是对科学和技术的基本知识、基本观点和科学价值观所具有基本的了解。在我国,科学素养也称科学素质。公民科学素养是公民文化素养的子集,是指一个社会中成年公民对科学技术的理解和运用能力,通常指最低要求。

那么,为什么公众要具备科学素养?从实用观点来看,人们需要在科学技术占主导地位的社会中理解科学技术以便适应日新月异的生活;从民主观点来看,现代民主社会的公众要参加科学技术决策过程,复杂的科学议题需要人们对科学达到基本理解程度;从文化观点来看,科学是我们文化遗产中的组成部分并深刻地影响了我们的世界观。因此,人们需要理解科学以便理解文化。另外,知晓我们周围世界的客观事物和现象会使每一个公民获得愉悦和满足;从经济观点来看,在大多数国家,健康而繁荣的经济发展需要具有科学素养的劳动力。 

    目前理论界颇为盛行的是米勒的理论,他将科学素养定义为一种三维建构物。1.了解科学技术的基本术语和基本科学观点;2.了解科学的研究方法和科学研究的过程;3.了解科学对社会的影响和作用。  

    科学素养绝不仅仅是指对科学知识的理解程度。它指一种对科学本质的理解、获得科学知识的欲望、技能和习惯,具有基本的规律意识和理性精神,崇尚公开性和民主程序等。科学技术的普及绝不是指知识的灌输,而是依托科学知识唤醒民族对于人类本性和客观世界规律的思考。

本站由新疆师范大学信息管理中心建设
Copyright © Xinjiang Normal University 新ICP备100036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