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院所类科普教育基地的地位和社会作用
发布时间: 2015-12-17 浏览次数: 2447

 

作为一支重要的科普力量,科研院所类基地具有从事科普的人力、物力以及育人环境等优势,拥有丰富的科普教育资源,不仅对本门学科的发展动态了如指掌,拥有丰富的科教经验,而且在公众心目中具有较高的权威性,更容易达成满意的科普效果。同时,近年来,在国家政策的引导和带动下,许多科研院所类基地利用自身的科研和教学优势,加大科研资源向科普资源的转化,在充分利用自身科普资源的基础上,坚持以满足社会公众科普需求为目的,广泛吸纳社会各界力量,积极开展各具特色的科普活动。可以说,科研院所类科普教育基地的社会覆盖面正在逐步上升,社会影响逐步显现,日渐成为推进我国科普工作、促进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支柱。 

    总的来看,科研院所类基地的社会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 推动经济发展、科技进步  

    科研院所类基地使具有独特科普价值的科技资源显性化,为社会公众服务。专业科技知识的登台亮相吸引众多非专业人士的光临,为科普提供广泛的建议,促进了科技创新和科技进步,进而制造更多的社会效益。通过科研过程展示、科技成果宣传,让公众亲身感受科技惠民,更加理解科学发展、自主创新的发展理念,赢得科技工作在经济与社会发展中应有的地位。 

    2. 开展学科特色的科学普及与科学传播工作 

    与科技馆、博物馆等大型科普场所不同,科研院所类基地大多是结合自身的科研优势,依托实验室等工作场所开展科普活动,具有显著的学科性、专业性、前沿性的特色。如果把进科技馆学习知识比作享受科技大餐,那么到科研机构和大学参加活动可以比作品尝特色美食。除了开放实验室外,科研院所类基地还积极参与科技周、科普日等重大公众科普活动,举办面向公众的科普报告或讲座,撰写出版系列科普丛书,与电视台、电台合办科普栏目,组织科普进校园、进社区、进农村等社会化活动。 

    3. 公共事件危机中的正面引领 

    科研院所类基地在处理突发性公共事件危机中发挥着积极的正面引领作用。近些年来,在科学技术方面发生的引起社会关注的热点事件有:松花江污染事件、转基因作物、三鹿奶粉事件、黄金大米,以及日本地震海啸核电站泄露等。科学家们在这些科学事件的相关领域进行正确科学地解释,为公众答疑解惑。如,2011年日本地震海啸引发核电危机后,全世界陷入了对核电的恐慌。秦山核电站作为我国自行设计、建造和运营管理的第一座核电站,邀请普通市民、媒体记者和省级机关代表,进入核电站进行了深度参观,消除了公众的恐慌心理。 

    4. 面向青少年的就业指导与课业辅助

科研院所类基地通过开展科普活动,为公众尤其是广大青少年提供了获得近距离接触前端实验室与一流科研仪器的机会,并通过参与实际的科研项目,了解科研工作的内容,这对于青少年自主选择未来所从事的职业具有显著的指导作用。如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每年都为松江二中提供课外参观学习机会,同时设置课外兴趣课程,培养高中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哈尔滨工程大学征集在校大学生进实验室进行毕业实践和课外试验,并鼓励学生们参加大学生创新大赛。 

    5. 促进自身教学与科研水平提高  

    科学上的新理论、新发明的产生,新的工程技术的出现,经常是在学科的边缘或交叉点上,重视交叉学科将使科学本身向着更深层次和更高水平发展。优秀的科学工作者不仅要成为本领域的专家,还需要掌握相邻领域的科学知识。在本学科领域内,他们是科普的主体,而在相邻或其他领域中他们则可能是科普的受体,通过这两个过程,科普活动很大程度地拓展了他们的知识结构,未来交叉学科与综合学科的学术带头人必将产生在具有相关或其他领域知识准备的科研工作者之中。

本站由新疆师范大学信息管理中心建设
Copyright © Xinjiang Normal University 新ICP备100036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