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生物标本室建设科普平台的实践
发布时间: 2015-12-17 浏览次数: 162

 

  要:大学标本室的对外开放是提高实验室教学资源利用率,补充社会科普资源的有力举措。也是培养大学生的实践能力,为中小学生开辟校外科技活动基地,开展科学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文章结工作实际介绍了新疆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依托生物标本室建设科普平台,参与科普工作与社会共享教学资源,带动实验室建设与管理的实践。

 

    近年来新疆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标本室,在保证正常实验教学的需求下,积极面向社会开放,并建立了青少年科普教育基地,为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事业和科学普及发挥了高师的资源与人才优势,在实践中探索了一条在高等院校实验室建设中,开发利用标本室,与社会共享教学资源的新路。

 

1  生物标本室的功能与使用现状

1.1  标本室是生物实验室的有机组成部分

标本是生物科学研究中的资料,是新种发表和新分布区记述的唯一可供检查和研究的证据。在教学和科学普及方面,一件栩栩如生的标本又是最好的教具[1]。生物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高校无论是生物科学或生物技术等专业,其实验课都占有相当比重。生物标本室是高校生物实验室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专业课植物学、动物学、解剖生理学等课程的教学中都要使用。在讲到形态解剖、系统分类等内容时,需要到标本室观看相应标本。标本室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科研能力以及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等方面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标本室是高校教育教学、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有计划地、系统地进行标本的科学采集和制作、收藏,对于高校生物实验室是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基本建设工作。

1.2  整合标本资源突显规模效应

我校生物标本室主要供本校生命科学学院专业课教学使用,教育科学专业第二学位相关课程也在教学中使用,每学期利用率不到百分之四十。标本室早期是由各教研室自行管理,随着近年来学校对学院和专业的调整,实验室由校、院、室三级管理向校、院二级管理体制的转变,标本室现由学院集中管理,改变了过去各自为政、分散低效的局面。学院分管实验教学的副院长亲自主抓标本室工作,为标本室配备了专职实验技术人员,实施了教学资源的学院统管共用。集中管理的标本室布局更加合理,环境整洁标本存放井然有序。标本的展示功能得以发挥,标本室显示出了一定的规模效应[2],吸引了本校大学生环保社团纷纷在此开展活动。这使我们看到,标本室不仅能为教学使用,利用优质教学资源搭建对外开放的科普平台也是不错的思路,可以提高利用率,服务社会,宣传学校一举多得。前期的集中管理也为后期对外全面开放标本室提供了基本的条件。

 

2  拓展标本室功能建立科普基地后的变化

2.1  构建了标本室加科普平台的运行机制

2002年国家颁布了《科普法》后,我校看到了国家全民科学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对社会科普设施资源的需求因素,紧紧抓住大好机遇,重视生物教学标本室的深层开发利用与建设,当年依托标本室申报了首批自治区级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在校内开创了生物标本室加科普平台的实验室运行机制。

我们首先调整了标本室的布局,除专业性较强的植物标本放在标本库里贮藏外,其余能反映新疆干旱、荒漠环境的特色植物标本及全部动物标本、人体标本都作为展品开放展出,并列为标本常设展,按生物进化顺序分类分室布展。在以植物、动物等实物标本展示为主的基础上,增加了标本的说明牌及相关内容的主题科普展板150块,设置展览参观路线,开辟团体活动空间,使原标本室由单一收集贮藏功能变为集教学、科普、科研使用相结合的多功能展馆。地理系也主动加入到科普行列,把具有展示功能的岩矿土壤标本室归入科普基地,标本展品更加丰富多样,这样使原有的两间标本室扩建为十个展室。我校利用标本室参加了当年的五月全国科技活动周科普活动,接待了众多的校内外青少年,活动的开展没有影响到校内正常的实验教学,而且在校内外产生了良好的反响。

2.2  大大提高了生物教学标本资源的利用率

标本室的最大资金投入就是用于标本的采集收藏及后期的维护管理,因此标本资源的共享利用是最能直接体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我校生物标本藏量约在自治区占据第4位,大多为多年来老师和学生们在野外教学实习中亲自采集制作的,来之不易及富有西北干旱区特色的标本是珍贵的教学资源,但每学期在教学中也只使用十几次,标本室大部分时间都处于闲置状态,不能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价值[3]。标本室对外开放后使生冷的标本有了生气,使用率大幅提高,三分之二以上的时间都有学生在参观,校学生会也把标本室当成了开展活动的基地,新生入学教育也在这里进行,教学使用以外的时间均面向社会对外开放。周边中小学校的老师也常组织学生们结合生物课、自然课、科学课课程内容来我校观看标本,我校所在地沙依巴克区教育局则把我校标本室当作该区小学老师素质教育基地,边远地区的县科协也多次组织中小学夏令营来校参观,还有重点中学参加生物奥赛的同学在老师的带领下来我校寻求辅导。通过标本室开放资源共享,提高了标本室的利用率,避免了长期闲置和浪费。

2.3  带动了校内教学实验室的建设及管理的规范化

我校现有的生物标本主要是在上世纪90年代以前,学生野外教学实习中采集得来的,1991年以后由于动物保护的需要禁止打猎,加之学校设备经费紧张,标本室建设一度几乎停止,标本室大幅度增加标本的机会很少。2002年标本室开放后扩大了知名度,也引起了学校的重视,加大了经费投入力度。通过从标本厂购买,与同行交换,社会上热心人士的无偿赠予及自己制作,地方特色标本有所增加,为标本的收集扩大了来源。

2005年申报了乌鲁木齐市青少年科普教育基地后,学校更加重视区、市二级“基地”的品牌建设,先后投入十多万元用于标本室基础设施的改善,学校克服校园面积狭小,发展空间不足的困难,拓展和改善标本室环境,展室面积由过去的100平方米增至800平方米,占地近一层楼。再加上各级“基地”启动资金及评优奖励资金的投入,极大地改善了生物标本室的条件。

在近年自治区高校教学实验室验收及国家教委对我校的教学质量评估中,标本室的利用开放及独有的特色给验收评估增光添彩。学校也进一步加大了对我院实验室的整体投入,通过日行贷款与自筹资金给予了充分支持,其它实验室也得到了受益,校级重点实验室—保护生物学实验室等研究型实验室,也加入到了科普行列,在科普活动日对外开放,使青少年有了接触前沿科学的机会。

标本室肩负科普功能对外开放,大多都是在课余时间、双休日及科技活动周、科普日。丰富了中小学生的生活,为社会奉献了爱心,但也给日常管理增加了明显的工作量,这就要进一步完善标本室的开放管理制度。首先我们采用专人管理,在岗位竞聘中选用有责任心、敬业精神的适用人员,挑选了多年在实验室工作中具有标本制作、科学绘画、动手能力强、热爱实验室工作、热心公益事业的实验技术人员专职承担标本室的管理工作。其次以人为本,设置相对固定的工作人员,避免频繁换人,保证工作的连续性。并根据工作特性给予时间上的自由,调动其标本制作、参观接待的积极性。对于在标本室建设、科普工作中取得突出业绩者给予奖励。第三坚持公益性原则,对外免费开放,节假日、周末尽力为中小学生开放。结合校园文化和实验室建设的经验,与学生会合作经常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普活动。

 

3  开放标本室共享教学资源所带来的收获

3.1  补充了社会上科普展教资源的不足

我校标本室开放后,为社会上存在诸多实际科普需求却因人力、物力、财力匮乏而不具备相应资源的单位提供了科普资源。生物科学是21世纪的主导科学之一,进一步提高国民素质,生物科学素养的提高是一个重要方面[4]。生物标本在全民科学素质的提升中具有可观性和教育性,可以展示生物的多样性,是生态文明建设、生态道德教育、生命教育课的最好教材。近些年来标本室接待了大量中小学生,周边单位的团员青年在活动日也来我“基地”,他们认为标本展对理解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社会,坚持可持续发展的理念非常有帮助。

3.2  培养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开放的标本室也成为大学生绿色环保社团活动的首选场所,他们利用标本在校内先后举办了“蝶舞纷飞”蝴蝶展及“与鸟儿齐鸣”动物科普展。附近的中学则把标本室当成第二课堂,多次在课后组织学生来我校观看标本,学习标本制作技术,开展科学小实验。我们还组织大学生科普爱好者担当讲解员,并进行了基本的语言及礼仪培训,学生们有了运用所学的知识讲解实践的机会,其组织和表达能力也都得到了很大提高。

3.3  开辟了青少年生态道德教育的新方式

通过展室内我区生物资源、民族多样性的展示,说明了地球上生物的多样性有助于生态系统的稳定,一个地区民族的多样性也有利于文化的交流和经济的繁荣的道理。使青少年不但理解了生物资源是自然资源的有机组成部分[5],也在感受新疆自然之美中潜移默化地接受了爱国主义、民族团结的教育。我们还在标本布展中努力体现教育本色,展现人文精神,尝试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有效结合。新筹建的植物与文化展室,展示了植物与造纸、纺织等民族工艺及民俗的关系,使青少年们了解了植物不仅与我们的物质生活密切相关,还深刻地影响了中国传统的历史文化和风俗习惯[6]。这些对于青少年正确认识新疆的发展历史,牢固树立中华民族的共同利益高于一切的观念都有着积极的意义[7],孩子们在留言簿上写道:看了这些标本使我感到世界因生命而精彩,我一定进入你们的行列牵手科学。

3.4  增强了教师的社会责任感

标本室开放建立科普基地以来,我院教师均在教学之余热心参与标本室的建设及“基地”的科普接待工作,认为积极从事科普工作是教育工作者的社会责任。8位教师及实验技术人员组成了科普工作小组,又组织全校各系15位老师承担了业余科普讲师团的工作,多位老师应自治区科协青少部和少数民族科普工作队之邀,随科普大篷车到南北疆偏远地区中小学下乡巡讲。

3.5  开展了科学普及研究工作

标本室承担了科普工作后,还带动了我院教师对科普理论和实践的研究,如申报了由中国科协资助的“新疆少数民族中小学生最适科普教育模式探索”科研项目。我们的老师还出席了第1617届全国科普理论研讨会并应邀作大会重点发言,主持专题分会场。论文“由宗教信仰低龄化谈新疆少数民族地区青少年科普教育”、“新疆少数民族地区科普教育人才队伍建设途径”,为区内科普工作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对策和建议[8]。院领导已把标本室工作纳入了学院教学、科研、科普整体工作中去总体考虑,进行了全面规划[9]

3.6  提升了学校在自治区的影响力

在标本室与科普基地相互依托共同发展中,学校是最大的受益者,生物标本室已成为我校对外开放的一个窗口。标本室的特色展室,新疆北鲵研究室养育有被称为活化石的两栖动物新疆北鲵,先后接待过自治区领导,国内外专家学者,港澳大学生旅游参观访问交流团,为宣传新疆、友好交往发挥了积极作用。还有科学历程展室中收集的上世纪80年代以前父辈们用过的教学仪器和老式家电,说明了科学改变生活,创造成就未来的道理,引起了家长的共鸣及孩子们的兴趣。近些年来,共接待本地区及国内外中小学生28千人次,形成了一定的社会影响力及扩大了学校的社会知名度,新疆科协已吸收我校为自治区科普资源共建共享合作单位。2004年标本室被评为自治区优秀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2009年又被中国科协光荣地命名为全国科普教育基地。2010年自治区科技厅、党委宣传部、科协授予我校生命科学学院为“自治区科普工作先进集体”。

 

4  结束语

总之,我校标本室虽有30年的建设历程,但真正走上跨跃式发展是近10年来对外开放后所带来的变化。学校依据自身学科特色及师范的师资优势,以开放的思维建设标本室,既满足了专业实验教学课的需求,又使实验教学资源得以充分利用,高校设备资源与全民科普需求有机结合,使标本室成为社会服务的科普基地,青少年及社区百姓走入了高校,感受了科学的氛围,普及了科学知识,最终达到了双赢的局面。在高校教学资源的利用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大学作为教育和科研的主阵地,有着得天独厚的科普优势,如何更好地为全民科学素质的提升开放利用大学实验室,将其作为社会科普资源的优质资源充分发挥其教育功能,还有待进一步探索。但利用这个平台,可以缓解我区现阶段科普资源数量、种类和分布上的不均衡现象,提高已有资源利用效率,改善浪费闲置状况[10],在全民科学素质的提升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应该积极提倡高校理科实验室(标本室)的对外开放,为更好地服务于实验教学和公益事业,发挥其更大的社会效益。

 

 

    :  本文为生命科学学院标本馆老师撰写的参加2011年由中国科协科普部中国科协科普活动中心在北京举办的全国科研院所科普教育基地经验交流会论文集收录的论文

本站由新疆师范大学信息管理中心建设
Copyright © Xinjiang Normal University 新ICP备100036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