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子植物
发布时间: 2016-12-06 浏览次数: 276

 

     浮叶,植物生于浅水中,根长在水底土中的植物,仅在叶外表面有气孔,叶的蒸腾非常大。

 

      慈姑(学名:Sagittaria sagittifolia L.),又称茨菰、慈菇、燕尾草白地栗等,是泽泻科慈姑属的一种植物,果实可食用,味涩。慈菇富含淀粉、蛋白质、糖类无机盐维生素B、C及胰蛋白酶等多种营养成份。原产中国华中、华南等,生于浅水沟、溪边或水田中。

图片

 

     盐桦是我国著名的植物学家秦仁昌教授在新疆阿勒泰县境内克朗河北岸巴里巴盖发现而定名的新种,原为盐生草类盐桦林的建群种,后由于辟为农场而被毁灭。目前仅残存一基部尚能萌生嫩枝的伐桩,急待抢救与繁殖

图片

 

 瓣鳞花,一年生矮小草本,高5-16cm。叶小,常4枚轮生。花小,粉红色。瓣鳞花科有4属90种,中国仅产1属1种。古地中海植物区系成分的典型代表。分布于新疆甘肃内蒙古,多生于海拔1200-1450m处的盐化草甸中。国家三级保护稀有种。稀有种。

 

 

 沙芦草多年生草本。根须状,具砂套及根状茎。秆直立,高40—90厘米,节常膝曲,具2—3(6)节,叶鞘短于节间,叶舌长 0.5毫米,叶片长10—15(30)厘米,宽2—4毫米,无毛,边缘常内卷成针状。穗状花序长8—10(14)厘米,宽5—7毫米,穗轴节间长3—5毫米,小穗排列疏松,长8一14毫米,含3—8小花,第一颖长3—6毫米,第二颖长4一7毫米;外稃无毛或被微毛,基盘钝圆,第一外稃长6—7毫米。颖果椭圆形,长4毫米,淡黄褐色。

短芒披碱草

 

      短芒披碱草,禾本科,披碱草属。多年生禾草、疏丛,具短而下伸的根状茎。分布于四川阿坝州若尔盖县及甘孜州稍干燥的天然草地,海拔高度3400—3600m。
     荷花(Lotus flower):属山龙眼目莲科,是莲属二种植物的通称。又名莲花、水芙蓉等。是莲属多年生水生草本花卉 荷花种类很多,分观赏和食用两大类。原产亚洲热带和温带地区,中国早在周朝就有栽培记载。荷花全身皆宝,藕和莲子能食用,莲子、根茎、藕节、荷叶、花及种子的胚芽等都可入药。其出淤泥而不染之品格恒为世人称颂。“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就是对荷花之美的真实写照。荷花“中通外直,不蔓不枝,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高尚品格,历来为古往今来诗人墨客歌咏绘画的题材之一。 1985年5月荷花被评为中国十大名花之一。

 

      雪白睡莲,多年水生草本,花供观赏,根状茎可食,我国,中亚,欧洲均有分布。 花供观赏;根状茎可食。常见水生观赏植物,叶浮水,花可伸出水面,白色,华南地区常见栽培。

 

       水曲柳:别名,东北梣,木犀科、梣属植物,渐危种,水曲柳是古老的残遗植物,分布区虽较广,但多为零星散生。因砍伐过度,数量日趋减少,目前大树已不多见。水曲柳材纹理美观,是落叶乔木,可高达30米,是东北、华北地区的珍贵用材树种,可制各种家具、乐器、体育器具、车船、机械及特种建筑材料。

 

  黄柏,为芸香科植物黄皮树或黄檗的干燥树皮。前者习称“川黄柏”,后者习称“关黄柏”。可入药,性味苦寒, 主治热痢,泄泻,消渴,黄疸,痿躄,梦遗,淋浊,痔疮便血,亦白带下,骨蒸劳热,目赤肿痛口舌生疮,疮疡肿毒。

 

     紫椴(拉丁学名:Tilia amurensis Rupr.),用材树种。椴树科,又名籽椴。落叶乔木,高可达20-30m。树皮暗灰色,纵裂,成片状剥落。二年生枝紫褐色。单叶互生,阔卵形或近圆形,边缘具不整齐锯齿,齿间具小芒刺块。聚伞花序,黄色。果近球形。花果期为6-9月。国家濒危保护物种,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国务院1999年8月4日批准)。不翘不裂,常见于北部山区。花入药,是蜜源植物,果可榨油。

 

蓝藻(拉丁学名:Cyanobacteria),也被称为蓝菌门,是通过光合作用获取能量的细菌门。蓝菌门下物种又称蓝细菌蓝绿菌、蓝藻或蓝绿藻,当中包括发菜螺旋藻等生物。蓝藻是单细胞生物,没有细胞核,但细胞中央含有核物质,通常呈颗粒状或网状,染色质色素均匀的分布在细胞质中。该核物质没有核膜核仁,但具有核的功能,故称其为原核(或拟核)。在蓝藻中还有一种环状DNA——质粒,在基因工程中担当了运载体的作用。和细菌一样,蓝藻属于“原核生物”。根据内共生理论,在植物和真核藻类发现的叶绿体从蓝细菌祖先通过内共生进化而来的。
     发菜又称发状念珠藻,是蓝菌门念珠藻目的细菌,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如中国、俄罗斯、索马里、美国等)的沙漠和贫瘠土壤中,因其色黑而细长,如人的头发而得名,可以食用。适宜于肺热咳嗽、内热痰结中包括老年慢性支气管炎、肺炎、支气管扩张肺痈且咳叶黄脓痰、腥臭痰以及高血压、肥胖症和佝偻病等患者食用。
本站由新疆师范大学信息管理中心建设
Copyright © Xinjiang Normal University 新ICP备10003677